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28期 ) 2005.6.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美加校友会有2个银行帐户: 一个可以无限制签发支票,另一个有限制只能签发5张支票. 由于这次退款时错误地使用了有限制的帐户,结果签发出去的支票除了前5张获得兑现,第6张以后的支票全 部被银行退回.这个错误给许多校友带来了麻烦和困扰,在此向他(她)们深表歉意.与银行沟通之后,使用无限制 帐户重新签发支票,大家到银行可以兑现了.

   ★ 美加校友会已完成社团登记的第一步, 取得报税号码, 到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开设帐户. 现在进行第 二步将登记了的社团非牟利化(non profit), 向联邦税务局(IRS)申请, 把报税号码变成免税号码.登记用的职位(officers)由下列校友署名: 首席行政主管(chief executive officer): 梁 嘉(79届);秘 书 (secretary): 黄建言(66届);首席财务主管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 邓沛钧(65届); 开户银行 : 美国银行加州屋仑华埠分行 (Bank of America Oakland Chinatown Branch 0545); 帐户全称 : GUANGZHOU 17TH HIGH SCHOOL ALUMNI ASSOCIATION (N.A.), INC; 帐户简称 : GSAA(NA); 帐户号码 : 05452 - 01196;出纳名单 : 莫 涛(62届) 邓沛钧(65届) 黄建言(66届) 黄淑仪(68届) 梁 嘉(79届); 规定, 由上述5人之中的三位组成有效签名, 而有效签名里包括黄建言校友才能提款. <美加校友通讯> (第53期) 1999.3

   ★ 美加校友会已经被美国政府认可合法存在, 可以进行美国法律允许的社团活动.四年以来, 要求合法登记之声不缕于耳, 如今得偿所愿, 多少仰仗这次募捐筹款购买会址的活动. 委托三藩市的东方事务所办理非牟利社团的登记手续, 校友会缴交770美元.其中400元是手续费; 70元是州政府和联邦税局的登记费用; 还有300元是税务按金,当联邦税局批出免税号码之后, 按金连本带利息一并退还. <美加校友通讯> (第53期) 1999.3

   ★ 到1999年6月,美加校友通讯(试刊)已经出版到第56期,历经四年多时间.从开始到现在,编辑者的初衷依然 :    "这是一份以报道校友会,校友和学校信息为主的刊物. 试刊期间仅作简单编辑制作, 随着校友会的活动的扩展与完善, 它的内容将涉及到文学艺术,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社区时事等领域???版面篇幅会逐渐地充实提高. 美加校友会处于组建之初,诸多事务因陋就简, 但整个组织架构和运作策略, 将遵循一般规范和博各家所长, 力求创造出独特,新鲜,亮丽的风格来, 这有赖校友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 希望校友们踊跃撰稿. 暂以<美加校友通讯>代名." ~~~~~ "试刊辞" 1995.3.

   "操持不同的行业, 接触不同的人, 事和物, 校友们从日常工作和生活里, 会面对不同的话题, 品尝着不同的滋味, 感悟出不同的意念. 这里面富含了平淡与辉煌, 普遍与特殊, 成功与挫折, 追求和失落, 甜蜜和苦涩欢乐与忧愁?????把这些和盘托出, 与人倾诉, 与人分享, 与人筹谋, 这样于己于人都有所裨益. 若然遣上笔端, 利用[通 讯]播扬远近, 效果更为昭著. 有人感叹终日为口奔驰而菅菅役役, 又有人欷嘘荒废笔墨多时, 似水流年. [通 讯]提供了机会,让你重拾逝去的种种, 塑造想象和幻念. 把压抑的块垒吐出, 把隐约的无奈端出, 把自我的喜悦散出, 观众通过装载着真情与想象的文字, 体验到喜怒哀乐和经验教训. 可想而知, 将会有一股莫名的舒畅和快感, 荡漾在作者读者的心头眉头. 据说很多校友喜欢看报读书, 观看欣赏之余, 可否临摹仿照, 从生活的许许多多素材中, 选择一些题目来练习写作. 人有不同的禀赋气质,也有不同的文化素养, 但都有共同的发展过程. 他们的写作技巧必循生疏开始到渐臻熟练. 希望大家尝试, 这是一项健康益智的活动, 挑战自己的能力和习惯. 即使暂不动笔, 也可以把阅读中发现的好文章, 全文引用或摘录后向他人推荐. 先撇开系统读书学习去获取知识技能的话题不说,即令是日常用来消闲的阅读,也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可以拓展人的视野, 俗话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 何况今日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带来的时事, 新闻, 知识,技能????各类资讯快速繁多, 远胜古人.若通过电脑进入Internet(国际资讯网络)那便更加广阔博大了. 我们从这些阅读行为里会不自觉地吸取到营养, 增长见识, 延缓人脑的生理性衰老. 假若在阅读的基础上 再进行写作, 对锻炼人的头脑生理机能和人的内涵潜能, 效果更为显著昭彰.虽不能靠摇笔杆爬格子换饭吃, 也有利自己原有事业职业, 知识技能可以触类旁通. " 开卷有益 "说的是这道理, " 动笔更加有益 "无论于人于己, 请君尝试, 请君踊跃投稿." ~~~~~ "美加校友通讯"(试刊)22期 1996.8.

  "如果 [美加校友通讯] 扩版, 谢德培校友日前再度承诺赞助排版印刷. 诸事俱备只欠稿件, 请校友们踊跃投稿. 拟开生活, 财经, 科普, 文学???专栏, 中美加等地约稿, 以及文摘. 请参看上海陈贤芳同学来信,可见前期准备工作早已启动. 芝加哥的司徒穗彤校友负责编辑"师奶园地", 介绍主妇持家之道, 内容围绕家庭的衣食起居, 她亦撰写好三篇自制汤水的稿件.建议刘理亮主持"财经专栏", 从报税开始... 刘一帆主持"科普专栏", 大家可写诗词散文或推介报刊的文学作品为稿件. 栏目的开设和名称有待校友们的建议, 有待日后的完善与改进. 希望你们带头迈开最初步伐. ~~~~~ "美加校友通讯"(试刊)26期 1996.12.

   "办报刊是另一件大事. 针对美加校友会涵盖面大, 会员居住分散, 从组建之初就预估到,必须有一份文字的东西联络大家, 宣传校友会, 传递各类信息. 与校友会组建工作同步进行, 我们编写每月一期的[美加校友通讯], 碍于资源所限, 仅以一纸两面的幅度,报道校友会和校友的动态为主.在美加各地的校友之间广泛散发, (也在省港澳)起到原拟的联络, 维系和宣传效果.积累扩大版面内容的经验, 争取早日扩版, 印刷制作, 组稿编辑等项工作要逐项落实." ~~~~~ "美加校友通讯"(试刊)28期 1997.2.

   "请校友为[美加校友通讯]撰稿, 散文随笔, 记叙论述, 诗词哥赋, 题材不限; 写作文摘, 推荐登载均可. 勿心存初试啼声易召笑的介蒂, 别企求语不惊人不动笔的矜持. 其实古往今来意气阑栅的大小笔杆子们, 都有过最初的幼稚, 毕竞人生识字糊涂始. 雷颍嫦校友说得好, "此刊物为校友们提供了自由言论和抒发不同观念思维的空间, 不但功效在联谊, 更大的作用是知识, 智慧, 观念, 理想的相互交流影响. "生活里有的是不吐不快的情景, 遭遇, 感慨, 期许, 想象. 但很少任由倾诉激昂的场合, 形式, 对象,氛围. [美加校友通讯]从平面的文字到穿越空间的 Internet电讯 把你想说的展示出来. 从以上介绍的网址, 可以预料许多地域的许多人们,能够齐齐呼吸到由[美加校友通讯]散发出来的气息. 希望你执笔, 向校友们倾诉自己的所想所说. 无论新笔旧笔, [美加校友通讯]需要添笔增辉, 画出彩虹." ~~~~~ "美加校友通讯"(试刊)45期 1998.7.

  1家老电影院+2个老图书馆  洋楼的楼主现在大多在海外,他们父辈当年的生活"洋气"而奢华:银币叫"大洋",好球叫"好波",奶糖叫"托非",杂货店叫"士多"···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好攀比,讲排场.咖啡屋,冰室曾在镇上蔓延,烟馆,赌场,妓院日渐兴旺,那时,不长的街道上就有6间妓院.从楼前走过,似乎还能瞥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法国香水的味道,脂粉的气息.中华中路的电影院过去是镇上老少的娱乐天堂,阮玲玉的歌声曾在其中回荡,现在它老得放不动好莱坞大片,一楼贴上了瓷砖,如同一张满布皱纹的脸上长出了青春痘,而离它不远的地方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布景,一群痴男怨女演绎了一个民国年间的缠绵故事.巴黎酒店大门紧闭,一座三层楼的西洋建筑,凝视它容易让人恍惚,你会担心留着小胡子的巴尔扎克突然出现在门口,肖邦的即兴曲会伴着他的咳嗽声从窗口飘出.镇上的老人总是津津乐道:关族和司徒氏,两个家族长达几个世纪的争强斗胜造就了赤坎的繁荣.赤坎镇以塘底街为界,一分为二,西边的上埠由关族控制,东边的下埠为司徒氏的地盘.民国十四年(1925年),司徒氏的家族图书馆在下埠江边落成,登楼而望,全镇尽收眼底;不到5年时间,关族的家族图书馆便于上埠堤西河畔崛起,与司徒氏图书馆遥守相望.从此,两个图书馆楼顶的大钟在古镇上空敲响,家族间的竞争把古老的土地托入现代.

   ★ 让美食成为广州旅游吸引物 陈南江

   传统观念认为,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游"是最主要的,饮食只是旅游接待的配套条件,居于"游"的从属地位。虽然饮食可以在一定时段成为旅游吸引物,但也只是季节性强的部分特殊的食品(如三水禾花雀、阳澄湖大闸蟹)。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些地区大建景点,谈旅游言必谈景点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误导。在现代旅游中,食、住、购、娱也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可以为大快朵颐而旅游,可以为享受有特色的酒店而出游度假,可以长途出行前往"购物天堂"满足购买欲望,也可以为体育盛会、赌博狂欢而长途跋涉、寻找难忘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民间,流传着"生在苏州,长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的说法,广州完全可以借美食做旅游文章,使旅游成为广州旅游吸引物。

   广州完全具备开发美食旅游的条件。首先,在供应方面,广州拥有29211家餐饮企业,70万个座位,以粤菜为主体,荟萃潮州菜、客家菜、川菜、沪菜、维扬菜、西餐等多种美食,尤其是粤菜,以餐饮材料多样化、注重养生而闻名天下,"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和"老火靓汤"是世人提到粤菜时几乎必提的。受市场经济大潮和港澳经营理念影响,广州饮食业服务优良,24小时随时提供美食,旅游者几乎随时可以满足口腹之欲。   其次,广州存在巨大的美食市场需求。广州人口众多,2000年抽样调查人口达到933万,周边是经济发达、城市密集的珠三角,人口已经达到4000多万,消费能力强大。   第三,是广州已经具有一定的开发美食旅游的基础。自1985年以来,由广州市政府主办、广州市旅游局承办的广州市国际美食节一年一度,至今已连续举办15年,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是,广州美食旅游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宣传不足、场地不足、观念不足。所谓宣传不足,主要是没有在对外旅游宣传中有意识地强化广州美食的分量,与其他旅游五要素平等对待,平铺直述,不够突出。即使每年一度的"广州市国际美食节",也局限在广州市范围内,少有外地专家和旅游企业到会,少有外地宣传,结果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和作用,成了广州人自己的节日。市民去美食节会场吃一些小吃,仅此而已。相反是一些外地意识到位的旅游区借机生财,到广州美食节设置摊位,让广州市民品尝其特色餐饮,吸引广州市民前往旅游。在场地方面,广州市国际美食节有了固定的场地,但是节外的大量时间并没有一个场所让旅游者方便地品尝广州美食,外地来的旅游者对广州了解少,信息不足,一时不知道去哪里去体会"食在广州"的含义,往往随便找了两三个餐馆用餐,结果是感觉与其他城市差别并不是很大,"食在广州"有浪得虚名之嫌。在观念不足方面,不少同志还没有认识到美食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在平时工作中对美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美食节也是为节庆而节庆,导致了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足。 (未完,待续)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