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39期 ) 2006.5.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接续上期) 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

   从端茶送水到电子商务 交易会展会服务部的李新经理记得最初的交易会会场服务,人很多,主要是端茶送水,打扫卫生,最初是为每个客人都倒上一杯茉莉花茶.现在,交易会的清洁,布展等工作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做. 1987年到交易会工作的工程师何杰记得,当年交易会只有几部电脑,现在已经开展了电子商务,客人从报名参展到办证服务以及部分不到会的客商的外贸业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 展会效应 羊城新八景,城市大客厅   1957年,当第一届广交会举办之时,广州似乎并没有做好接纳八方来客的准备,交易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被称作“外贸工程”的城市建设开始一步步改变着广州的面貌.   1961年10月,在交易会的对面,新建成当时规模的羊城宾馆,也就是现在的东方宾馆; 1968年4月,距离交易会的起义路陈列馆不远,建成当时全国最高的广州宾馆,随后又建成流花宾馆,白云宾馆等几家大型的宾馆.除了酒店,还有友谊剧院的扩建工程,以及国际电信大楼,广州民航售票大楼,广州火车站等的建设,都紧紧围绕交易会展开. 1980年,与香港合资的中国大酒店紧邻东方宾馆建成,香港深得交易会之利,因此这家酒店也格外看重交易会带来的商机,今天看来酒店是建在地势较高的一处山岗上,据说这个小山岗叫象岗山,为了能够离交易会更近,酒店建设之时削掉半边山,向着交易会打开大门. 1985年,广交会大院内20几幢建筑与它邻近的70年代陆续建成的现代建筑群一起,被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称.二十年后的今天,城市的中心已经不断地变化,但这一带的建筑仍旧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显示出这个城市最核心的品质.   全息广州 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城市,岭南一地,早期的文人墨客少之又少,文学史上有点名声的读书人,大概也只能点到唐朝的张九龄,还是个曲江人—快要出广东了.中原或者江南人善意地分析此中原因,一般都认为众多岭南子弟缺乏埋头苦读的劲头,是广东商业气息太浓所致.  

   商业,的确可以看成是广州的一种地域色彩非常浓厚的文化传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最早与商业结缘;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地对外贸易经商,才有十三行的辉煌;1949年之后,在几乎与西方国家绝缘的状态下,广交会成为中国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乃至政治沟通的唯一渠道与最大口岸.当然,广交会能在几十年间在中国占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大的因素是毗邻港澳的优势;但细想之下,未必不是广州这一城市的历史文化使然——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还不如理解成城市发展的必然.去了一趟广州,回来就烫了一头卷发,穿了条喇叭裤或者牛仔裤,提个录音机回到北方的小县城里招摇过市.贾樟柯的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让七十年代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记忆,事实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起飞,广交会实现了真正的万商云集,其盛大场面客观上对全国产生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中国人几十年都未有大改变的生活方式,审美概念,流行思潮等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偏居南方的广州让文化中原地带刮目相看.正是从广交会开始,粤菜从此风靡全国,粤语流行歌曲从此唱遍大街小巷的有井水处. 有位老广州人告诉我,要真正了解广州,不如去看一看市区内星罗棋布的各种批发市场——广州的热闹与嘈杂,广州的活力与动力,广州的文化与味道,就体现在这些个不起眼的集市之中.以我的观察,广交会几十年的盛况空前,正是集中投射于这种深厚商业文化底蕴的一页历史.

   ★ 谈谈旅游景区娱乐走向 陈南江

   旅游建设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大要素,即知名度、交通便捷度及带给游客的满意度,而游客的满足程度又主要取决于项目的主题、设计表现手法与经营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对于已过了开业高潮期的诸多人造景区而言,努力的重点应是大力丰富和完善设计表现手法,给游客带来更多层面、更大程度的满足,激发一级市 场和二级市场的重游率,提高三级市场的到访率.在景区建设大体已定的格局下,区内娱乐的更新与提升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段。近期深圳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的“中华百艺盛会”和世界之窗推出的“欧洲之夜”均为这一方面的有益尝试,为确定旅游景区娱乐走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百艺盛会”与“欧洲之夜”概况 “中华百艺盛会”以民俗文化为主线,配合灯光、音响,在中心广场上采取歌舞杂技表演与彩车队列大游行相结合的花会形式,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杂技及民俗文化,参加演出人数达500人,包括工程费用在内总投资达800万元,气氛欢快、热烈、隆重。在1995年7月8日推出之前,深圳及香港电视上均以较高频率播发了广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使7月的入园率比6月猛增75%。 在景区客源量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的背景下,推出百艺盛会的7月份入园率比1994年同期上升17.16%,效果十分明显。但是,百艺盛会的影响并未持久,1995年10、11月的入园率仍比1994年下降近2O%,仅7、8、9三个月比1994年有所增长或稍有下降(其中8月份雨天多达14天,影响了游客量)。可以认为,中华百艺盛会的影响时间上主要在7、8、9三个月,空间上主要在近地域。  为迎接圣诞和元旦,充分发挥欧风街的效益,争取欧风街对外开放经营,世界之窗投资约400万元对欧风街进行改造,从1995年12月22日起推出以“欧洲之夜”为主题的大型新年庆典活动,每晚自17:00至24:00在欧风街表演18项丰富多彩的节目,世界广场也在艺术游行之后推出“圣诞夜”歌舞晚会,投入演400多人。 加上自12月中旬开始在深、穗、港等地利用报纸、广播、电视连续不断地进行广告宣传,并与各旅行社主动联系,组织团队客源,世界之窗的入园游客量达到每日1.64万人次,比1994年同期超出31.6%。 两大活动的推出,均立足于景区文脉,深层挖掘景区内涵,通过音响灯光组合制造良好氛围,演员技艺精湛,百艺盛会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欧洲之夜介绍了经典欧陆风情,对景区的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均有促进作用,在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两大活动也掀起了所在景区的客源新高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性质而言,百艺盛会为一长期表演活动,欧洲之夜则是较短期的节日庆典活动。百艺盛会活动突出的特点是节目编排和表演的高水平、快节奏、多方面,是一台优秀的适合旅游需求的大型演出,但作为演出,游客参与性必然受到制约,而且未能充分开发其在商品纪念销售方面的巨大潜在价值。 作为节庆联欢,欧洲之夜满足了深港等地居民的心理需求,广告宣传也保持很高频率,因此能在较短时段内赢得大量客源,其成功之处是实现了异国情调、节日娱乐与商品营销的高度统一。 但是,欧洲之夜也有三点不足,即未能处理好世界之窗主景区与欧风街之间的关系。对客流量预计不足,独立开放欧风街的本意未能实现。主景区与欧风街之间部分时段客流拥挤不堪,而且大多数活动仍针对大团队游客,缺少散客需求的自由参与式娱乐,欧风街的一些活动仍带有舞台表演痕迹,未能完全生活化,均为美中不足之处。

   二、景区娱乐的基本理论 对百艺盛会和欧洲之夜进行分析评价,并非为了比较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提高旅游景区娱乐层次和效果。在此,有必要对旅游景区娱乐活动的有关理论作一论述。 1、人造旅游景区在设计手法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基本层面为陈列观光型,景区风貌类似露天博物馆,游客主要通过视觉得到满足,途径单一且具有完全可重复性,唯有改建、新建景点了能给予游客新的满足。锦绣中华景区在设计手法上即属于这一层面。第二层面即提高层面为表演欣赏型,旅游景区由景静人静提高到景动人静,游客在观光基础上能够通过欣赏歌舞表演而获得娱乐,景区通过节目更新给游客新奇感受,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即属此类。第三层面即发展层面为主体参与型,游客通过动智动力的身心投入得到放松、愉悦,随着每次遇到的挑战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满足.这一层面可以细分为三个轴向,即角色置换性(如观光农场)、亲和性(如浴场、翻斗乐)或对抗性(如部分机械娱乐)、情节性(如迪斯尼之童话故事),多轴向优于单轴向,单轴向优于无轴向。 人造旅游景区随着设计手法在三大层面上演进,带给游客的满足度和获得的游客重游率逐级上升,生命周期曲线从下降曲线趋于上升曲线,生命周期也相应延长。华侨城三大景区客源曲线均呈下降曲线,而东京迪斯尼及美国迪斯尼均呈上升曲线,设计手法上的层次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民俗文化村由民族大游行向中华百艺盛会的发展,是在同一层面即表演欣赏层面上内容的发展,不是层面的提升。 旅游是对日常生活的逃避,游客进入景区,希望进入一个与日常生活明显不同的小世界,娱乐氛围的营建是景区管理的重要内容。表演欣赏型景区被分割为一个个小舞台,游客是观众,在台下欣赏景区人员的表演。而主体参与型景区则变成了一个整体舞台,游客与景区工作人员同为演员,或者景区人员变成游客“演员”的服务人员,游客的活动成为相互观看的内容,共同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在娱乐中求得放松,效果自然迥异。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