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41期 ) 2006.7.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给心排毒

   女人三十岁左右,有前途光明的职业之外,还特别需要感情上的寄托,这个寄托最大的问题是要方向正确。 我看见过很多傻女人(我自己也是),平时很聪明,给别人出主意也很专业,可就是自己遇到事情容易钻死胡同,一条道走到黑,出不来。自己和自己较劲,想不通,搞不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说一套做一套,为什么不能光明磊落?既要给与又要隐秘,既要诱惑又不全盘放开…… 没有感情,女人很可能把事情处理得溜光水滑;有了感情她就糊涂,总想自己能搞明白另外一个人,没想到在感情的死角里,有些人天生属于黑暗。心灵在这时雾障层层,自己迷失了方向,蓬头垢面,满脑子想着疑惑,唯独忘记关怀自我。 如果把心灵比喻成花园,它本该绿水环绕,鲜花盛开,不能任人随便踩踏,乱扔果皮纸屑。被自私和假面男人伤害的女人,心灵的花园里却只留下一片凄凉景象,并且不敢开启花园的大门,让真正关心她的园丁进入。   也许,一个人静一静比较好。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当全世界都背叛自己的时候,最起码我们还有自己。静下来才能找回自己,切断外界一切的联系,才能感觉到世界还是一个温柔地等待自己成熟的果园。 给自己的花园除草浇水,用玫瑰精油排全身的毒,忘记他,忘记曾经难以割舍的温情,忘记激情背后人性的复杂和丑陋,忘记一切不适合你的事物,让心灵重新变成一张白纸,等待你用彩色的蜡笔去画云和花。然后,音乐又响起来了,天堂一般的音乐。还有果冻一般的凝香。你将重新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重新懂得了感动,不再尘封或者冰冻。   永远要记得,自恋是可以一个人进行的。实在不行,我们可以爱自己。

   ★ 我的风水史 铃儿

   前段时间,我迷上了风水,逢人便问,有你家的户型图吗?交出来。交不出来的,也要给我画出来。身为一名牺牲了大把facail时光,钻研了大批堪舆学科普读物的业余风水爱好者,我有义务,有良知,为广大业主免费提供看风水服务,以便于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在不行的话,卖掉问题:该物业不宜久居,搬家为上。 且不说我挽救了多少濒于离散的家庭,只说有多少主妇,茅塞顿开,扬言要把家砸掉重来。之所以他们夫妇口角不断,偶发拳脚,只因家中大门开错了地方;之所以她老公命犯桃花,心猿意马,只因她家大床摆错了方向。想想吧,世界上还有一种科学,如此贴心实用简单易学方便操作娱己娱人吗?在哥德巴赫猜想不到的地方,我终于找到了理性的光芒。 于是,我家位处房子中央的洗手间,就这样被我花重金请装修公司活活端走。“秽物居中央,影响家居吉运。”从此,我眼里的房子,就再也不是房子,那是天道、地理、干支、九宫。是藏风纳气,宜曲忌直。是背山望水,坐北朝南。然而,无知者无畏。不知道也就算了,当我用专业的目光望去,才发现,这世上,有一线江景,无敌山景,最不济,抬头望,还有“蓝天丽境”,但,就是找不到一处完美的房—— 即便你有足够的钱,买了一块地,盖了一个房,但你买不下一个村;你买了一个村,买不了十里方圆——买不了十里方圆,有一天,你推开窗,向外望,就看到人家屋角,直冲你家房梁,没招谁惹谁,你家这就,犯了“角煞”。也就是说,要想有一个完美的房,它不仅得要求自己家,还得要求别人家。这难道不是我堪舆界人士遭遇的学术瓶颈? 那次陪朋友去看一处二手房,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两间屋竟然没有开窗!还看个英文字母的风水啊!出得门来,俺替朋友愤愤道:他倒找几十万,我们也不住!骨气归骨气,睡觉得睡觉,我那朋友幽怨道:有房子住,总比天天在街头露营风水强。 现在,面朝房子,抿嘴微笑,我什么也不说。这,赢得了广大房奴的尊重和喜爱。 

   早期的粤剧(佛山)风俗

   有道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粤曲在珠江三角洲能找到如此肥沃的生长土壤,不无原因。早在明代,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演戏习俗已相当盛行,嘉靖年间,佛山建立了戏行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大帝”,又称为琼花宫或琼花会馆。戏行会馆是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朮之地,也是当地管理戏班的机构。早期粤剧戏班分定期班和散仙班两种。定期班以一年为期,戏班于每年6月上旬组成。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佛山祖庙建成华封戏台后,每年六月十九“观音神诞”,各戏班就集中在祖庙华封戏台作首场公演,以显示戏班阵容,然后乘船到省内各乡演出,至次年农历六月初一回佛山散班。散仙班则多由琼花会馆招接各地的主会或豪绅富户的特邀台期,临时组班赴演,演完即散。 当时民间盛行演神功戏,每年开春后,回乡惯例演戏酬谢神恩,祈求五谷丰登。戏班下乡演出以船代步。嘉庆十八年(1814年),云台师巡抚江西,始创红船于滕王阁下,粤伶仿此红船作交通工具,故粤剧艺人又称为“红船子弟”。清代佛山有首竹枝词壮此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幕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当时组班演剧习俗之盛。 粤剧的传统剧目也非常丰富,据发掘统计,将近有3000多个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江湖十八本”和 《黄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后又有《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1949年以后又创作了大批有一定艺朮质量的剧目。30至40年代,粤剧界被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做出较大的贡献。他们俩与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被称为粤剧“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侠荣)。后以红线女影响最大。同时,广州的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和香港的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也各有擅长,颇有影响。粤剧的影响已不仅仅限于珠三角,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著名的粤剧演员.

   ★ 早期粤剧行当与喉

   古老粤剧极重等级观念,衣食住行的好坏优劣均严格按行当高下区分。旧时有规模的戏班演员众多,每人就只负责专属他自己的行当,一般不会“捞过界”,“抢人饭碗”。   武生注重唱、念、做而不重武打,小武才是以武功为主,他不用挂须,不太讲究唱功,用嗓以高亢嘹亮为主,常用假嗓,这种唱腔称为“左撇”,相反的则称为“肉喉”或平喉,老生(又称“末脚”、“公脚”)唱的即为肉喉,只是嗓音较为苍凉沉实,不求活跃婉转。武生喉则是这两种喉的混合,或根据剧情的发展来唱“左撇”或“肉喉”,故传统上也称这种唱法为“肉带左”。   传统粤剧上的大花脸、二花脸是唱“大喉”,只是二花脸的没那幺粗亢,且念白常趋快以显咄咄逼人气势。而旦角则分好几种,花旦与正旦均用假嗓,只是花旦要求清娇婉转,正旦多演的是中年妇人,唱腔上务求庄重。扮演老妇的“夫旦”用的则是自然的嗓音,只是在唱梆黄时的上、下句尾音常提高三、四度,与生角的唱法相似,故俗称“子母喉”。此外还有唱丑角的“杂喉”,不分男女都用自然嗓音,但唱少说多。其它行当还有正生、须生等,此外还有第二花旦、第三小武等,不再赘述。   还需一提的就是“文武生”的出现,粤剧一向重唱轻打,故同是老倌,小武的戏份常要让与小生。后来到了三十年代,新编剧目越来越多,内容变化也很大,需要的主角不再是一个“扇子小生”所能胜任,于是“文武生”这个新的行当随之应运而生,唱腔上同样是平喉,而有时情节需要,必须象大喉一样把整个调门提高三至五度,取其高亢嘹亮效果。于是“六大台柱”也应运而生,他们是正印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第二花旦、小武、丑生,编剧写剧本通常也是围绕这六大台柱来写。   后来粤剧的唱腔发展很快,不再是一个行当一种喉腔,到了现在已压缩为平喉、子喉、大喉三种,

   ★ 旧时西关粤剧演出的场地

   粤剧的演出,是以年节及酬神喜庆为主,以前广州神诞不少,如观音诞,玉皇诞,天后诞,关帝诞,华光诞,华伦诞,金花诞和土地诞等.每值神诞,筹划演戏,在庙左右,搭建竹棚戏台(一名千斤),在广场两边搭小楼设座位.人们看戏一般不用购票,称之为通地堂。   清末,广州西关有天后庙,三界庙,北帝庙,三处都有戏台,宁波会馆,湄洲庙,文澜书院都有搭戏棚演戏.   至光绪廿三年(1907)长寿寺涉嫌被拆毁,改乐善戏院,继而宝华坊周氏大屋戏台开放,改名宝华戏院.十七甫真光公司天台,西堤大新公司天台都开设了剧场,上演的粤剧以女班为主,真光公司天台聘任剑辉,胡蝶影,李醒南,梁少平为台柱.大新公司天台则聘刘彩雄,梁丽妹,沈小佩,白玉琼等为台柱.宝华戏院则聘陈皮梅,关影怜,陈皮鸭等为台柱,女班(剧团)极一时之盛.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