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236期 ) 2014.06.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中美两地的66届高三(4)班同窗:广州的唐元英和李 菁,洛杉矶的朱汝圣,莫逢娟和黄绛珠 06月05日在洛杉矶地区的 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华埠<半岛海鲜酒家>聚餐.应邀出席还有湾区校友李东星(66届),洛杉矶地区校友陈惠邦(65届)陈怡冰(67届)梁铭山(67届).

   ★06月18日美国67届李治强校友在广州花城广场<百乐门喜宴>,宴请了67届初三(6)班同窗:黎达仁,潘树森,黄秀珍,黄树华, 刘冀湘,陈佩珍,黄惠萍,高秩光崔铭国,张谷俊,黎伯仁.应邀出席的还有其他班级的广州校友:罗俊江,古美芬,罗志坚,邓镇江,周连平,陈振勋,王启明,陈慧珊,诸长奕,谢天怡, 林素坚,谢世杰,陈次玲,陈红梅,萧妙琼,钟 文,罗 健,萧妙娴,邓照和,伍穗生,曹福松,徐珠江,曹福松,黄宝虹,区志武,何婉玲等等,主客50人济济一堂.

   <美加校友通讯-图文版>在“珠江水-故乡情”专栏里,以<归去来兮 之 投奔怒海44年祭>为题,报道了李治强告知的这次宴客主题: “为自己前途请命,1970年的今天他投奔怒海.多少年了,每年618必有一祭. 与那些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来到北美谋生的广州知青一样,历经爬山涉水乃至九死一生去香港,再辗转来到 这陌生的大地.身无长物,赤手空拳,唱着心中的衷曲,时而高昂,时而低回,一路走过各自几十年的人生.到了白发上头步履蹒跚的今天,仍然唱着那些歌.因为他(她)们的青春如歌,因为他 (她)们的理想如歌,因为他(她)们的生命如歌!” (注:上世纪七十年代粤语流行曲,<知青悲歌>调寄“彩云追月”和 <告别广州>. 2012年12月08日纽约广东同学会在曼哈顿区华埠<喜万年大酒楼>举办了庆祝成立38周年的<岁月忆往> 晚会,以全场大合唱“我的祖国”开始,又以全场大合唱“我是中国人”结束,场中安排了<知青组歌>的表演,围绕以上两首歌演绎展开.详情请参阅第218期<美加校友通讯>)

   “ 前途难估计料,岂能待天会将福降落!都还是靠自己双手创造,总有一天幸福属于我!” “ 再见吧,广州,再见吧,姑娘,明天我就像珠江一样,奔向那遥远的地方.我一定会回来,还会回来.回到你们身旁;我一定还会回来,还会回来,欢聚在故乡的土地上.” 旁观者从他(她)们的歌声应感悟个中的荡气回肠,从他(她)们人生轨迹应感悟个中的浩气昂情.他(她)们才真正称得上今生无愧.和李治强校友相同脚印走过移民路的他(她)们, 才够得上受人敬重.

   ★ 06月20日纽约校友陈妙娜(80届)母女西行漫游抵三藩市,下榻紧贴华埠“天下为公”牌坊的“颐园宾馆”,毗邻三藩市 downtown的Union Squre联合广场,这地区,白天黑夜人流如鲫,中西饮食和名牌商店星罗棋布,专供散客市区游览的敞篷巴士,川流不息往还在对面马路的停泊点上客落客.一句 话“热闹”.目前纽约地区最年轻的召集人之一,阿娜这个白领蛾眉,被曼哈顿熏陶了快三十个年头,几近六十个秋去春回,那举手投足,言谈神态散发着曼哈顿韵味,诱发了当晚 聚餐席上两位学富五车的校友谈兴盎然,流连忘返.<美加校友通讯-图文版>在“他乡遇故知”专栏里,以<娜韵传情>为题,记叙了现场这一幕: “她在聆听,那诉说中的孤灯伴读;她在聆听,那诉说中的冷漠柔情;她在聆听,那诉说中的浮生梦去梦回.也许与生俱来的诱引,也许职业习惯的使然,催发着私双授受的倾情, 欲罢还休……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邓朝义(62届),刘翠瑶(62届),李东星(66届),陈光硕(66届),黄建言(66届),李 菁(66届),李 迈(72届),陈锦萍(78届),廖少毅(80届), 欧建民(82届),袁小清(84届)李 迈(72届),陈锦萍(78届),廖少毅(80届),欧建民(82届),袁小清(84届)校友参与其会.

   05月21日,屋仑华埠的“敖包相会”迎来纽约80届陈妙娜校友,当街的“广州17中美加校友会”招牌作背景拍摄留影.随后出席 了金牡丹海鲜茶寮的夜宴.湾区校友:陈念藻(58届),梁丽华(65届),黄建言(66届),李冰真(67届),朱碧池(72届),陈锦萍(78届),何翠霞(78届),何翠红(80届),袁小清(84届)陆续而 来.无拘束之中更迭迎来与送往. <美加校友通讯-图文版>在“他乡遇故知”专栏里,以<娜影西渐之一>为题,记叙迎宾: “曼哈顿大都市,曼哈顿大都市的写字楼,曼哈顿大都市写字楼的白领娥眉,喧嚣,恢宏,高唱低吟,混成一气,如风轻拂柔盈抚慰.顾盼流波,动静恰宜,娜来了…………”

   果真才子多情,陈念藻得与陈锦萍,陈妙娜同台共酌,喜形于色,随手一联,当即将两位师妹姓名拆字纸上:“少女留妙韵,那及言谈 陈似酒;金帛围锦幛,依稀屏风影丽人” 横批“吾家有女”.接着“两代人事两番新”里,美加校友会初生代召集人陈念藻和黄建言,新生代召集人陈锦萍,陈妙娜和袁小清合影. 筵散之际,阿娜向众人道别,明早离开三藩市继续西行游览其他景区. <美加校友通讯-图文版>在“他乡遇故知”专栏里,以<娜影西渐之二>为题,记叙送客: “ 娜道别,’師妹籍此,向各位西海岸師兄弟姊妹們给予濃情盛意的款待,使我和囡囡渡過了雖也勿勿,却也終身难忘的西岸之旅.谨致衷心謝意!’ 娜去也,莫相留…………” 临别依依,五位60后的师姐师妹陈锦萍,何翠霞,陈妙娜,何翠红,袁小清相拥留影.被冠名<春光不独少年留> 及题照“半百毋须愁,韶华岂无俦.说今昔,无怨无忧.旧雨新知终不 陌,凭尔笑,乐淹留”。

   ★ <三十六年后又见贤芳姐姐> 之 <后续> (接续第234期)

   健志夫妇至今秉承了我们儿时的共同爱好——喜欢连环画(小人书).他们一抵达上海,就渴望到上海人民艺术出版社走走,想看看 那么多精品连环画的发源地,我介绍他们到福州路“买书一条街”,他们去了两次,看到很多书籍的价格出奇的便宜,就买了一背包,足足二十多斤重,尤其看到名画家贺友直的连环画, 更是十分欣喜,流连忘返.想一想,他们在海外已生活了三,四十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还如此热爱,实在难能可贵. 再说燕馨,此前仅知道我们是校友,井友,场友,这次细细交流,,原来我们儿童时代还一同在少年之家合唱团,,那时候,黄小菲是团长,我与小菲是唱二声的,燕馨是唱一声的,我们每 个周六下午都要排练,周日多数要演出,地点在中山纪念堂,文化公园,保留歌曲之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真佩服燕馨,她居然能记得合唱团的李愎老师,关老师,还能叫得出几 位"明星演员"——莫小宁,范晓静,叶萌等,几十年过去,只因这次见到燕馨和此前黄小菲来沪,才使我重温合唱团的轶事,沉浸在儿童时代的快乐时光里. 与此同时,健志也不寂寞,他参加了少年之家的航模队,立志搞技术. 文革中,燕馨给我的印象“很活跃”“很勇敢”,她住在学校的,所幸“811”这天她正好家里有事回家了,不然她肯定也会加入战斗,后果就难以预料。在海南岛东红农场,她分在最 艰苦的红岭队,年龄比别的知青小,身体文弱,却当了农工班副班长,处处吃苦在前,她的先进表现在农场是榜上有名的.

   值得一提“红岭队”。那时候,我和潘玉英、黎秦云、章宝虹、王小英分在条件比较好的丰收队,主要是沙土地,靠近公路,而红岭 队是红土地,远离公路.1970年红岭片开荒大会战,我第一批奔赴,那是一片荒山野岭,我们披荆斩棘,安营扎寨,用镰刀锄头开辟了很多山地,其间还捕捉了一条25斤重的大蟒蛇和一只 20多斤重的穿山甲,还是队长带着我用一条扁担一前一后把蟒蛇抬下山卖掉的.可想而知,燕馨在红岭队工作生活了七、八年,一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甜酸苦辣.红龄队又是一个充满文 化氛围,充满活力的连队,其中有我们不少的校友、井友,如高三年级的林尤汉,敖道章,潘国树,余卫华......初中年级的吴梦梨,李国泉(我们班的)......这批校友有抱负,能文能武, 各方面表现很不错的,燕馨能与他们同一个连队,应该是幸运的.

   健志与燕馨的结合也是一段佳话.不了解情况的校友以为他们早在文革中已定终身,实际不是这样.文革后期,1968年健志回家乡务 农,两个月后推身体不好调回广州工厂,几年后就到美国西部波特兰工作、读书,而燕馨去了海南岛,1976年迁回香港,后来也到了美国在东部读书,两人一东一西,将近十年,他们之间没 见过面.正如我的好朋友黎秦云2011年访美文章所写:“他们是在经过文革的风风雨雨后的十多年才再重遇,可以说他们的姻缘是上天的安排,也是他们内心的坚持,这段爱情故事真令我 感动!”是啊,同样也感动了我,无疑,,在很多井友们的心中,他们夫妇可算得上是一对“金童玉女”.这次在上海,他们的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94年8月,我们一家从黑龙江调回上海工作,我的大哥贤俊曾赠我一字幅: “奋战二十年 北国风光多领略; 纵横四海 南方气质尚留存” 我想,岁月不饶人,“漂亮姐姐”已不漂亮,唯有留住广州人的气质,风貌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衷心祝福健志,燕馨全家幸福!       陈贤芳 2012、6、11 初稿 ”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