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72期 ) 2000 . 10.

-----------------------------------------------

   ★ 经过部分校友的提议和审议, 美加校友会完成了非牟利社团必不可缺职位的人员调整 :

   黄淑仪校友(68届)接替梁嘉校友(79届)为美加校友会的首席行政主管(chief executive officer)

   谭婉玲校友(74届)接替黄建言校友(66届)为美加校友会的秘书(secretary)

   邓沛钧校友(65届)继续担任美加校友会首席财务主管(chief financial officer)

   ★ 美加校友会纽约及美东地区分部, 十月十四日晚上在纽约华埠的粤江春酒楼, 庆祝母校七十一年华诞. 参加聚会的有 :冯霭媛老师 ,陈玉玲老师 ,阮炳春,罗淡娟,刘理亮,方凤仪,陈树华,潘源源, 谭婉玲, 林玉云, 李安源, 陈国明, 梁富力,李子秋,李景彤,杨光烈,林美芳,梁心泰,冯启祜,骆惠姬,万维江,伍云仙,刘 英, 罗焕章,姚劲华,陈庆勤,黎建云,雷 然,王秉贤,林 瀚,沈庆图,冯启佑,张仁祺。 聚会从下午2时开始, 持续到晚上11时才结束. 饮茶, 唱卡拉OK, 聚餐, 还有抽奖.校友们又说又笑又唱, 开开心心, 无拘无束. 赠送礼物的有: 李子秋(水晶手链项链), 骆惠姬(女装丝巾5条), 杨光烈,林 瀚(字码锁), 谭婉玲(洋酒1支),潘锦泉(水杯1个), 梁心泰(水彩画1幅), 张宝珠(油画1幅).大家对 陈国明为这次聚会提供所提供的种种方便和优惠深表感谢; 对提供礼物的校友表示感谢.

   ★ 郑 炎,黄建言和莫逢娟校友, 先后从湾区和洛杉矶回广州度假.在黎明志校长的陪同下, 一起参观了母校新建筑的几栋大楼. 昔日校园的绿荫红楼, 曲径围栏, 几乎荡然无存. 旧貌 换新颜,显尽九十年代的风彩. 与他(她)们 茶叙饭局欢聚的有: 彭国喜, 李菁,谢汉锟, 周灿棠, 邓学恕, 何婉玲,潘玉英(香港), 黎秦云(香港), 张健生(香港),陈贤芳(上海), 邓业光(武汉), 姚雄文,曹福松,谢天怡, 刘俊卿, 祝明, 王晨骏, 钱家杰,梁力健, 谭伟光, 麻世英, 梁绮彤, 陶比德,黄小菲

   ★ 香港潘玉英校友来稿 : 10月23日 --- 10月26日回广州几天, 我有很多感触. 首先有幸在北园与66届高三(4)班的哥哥姐姐们聚餐 得到重游北园的机会. 北园酒家(旧翼), 对每一个曾就读十七中的学生来讲, 是一点也不会陌生的. 领班小 姐在前指引, 沿着那条古色古香的回廊走着走着, 我情不自禁的喊出来:"还是那样!" 自从1968年离开母校, 就再没踏足北园. 但北园的景观在我的脑海里深刻得很. 记得当年不论上学放学, 有每次考完试,总爱进北园走一趟. 也不知道为什么, 进去走一走, 看一看水池的金鱼, 看一看周围精美的木雕,出来的时候, 整个人觉得很轻松. 记得每逢课间操的时候, 从北园的厨房传来一阵阵烧乳猪的香味.记得每天早上摆在北园门口出卖的包子,馒头, 糯米卷,油香饼,牛利酥····可香可好吃了, 有时候几个好友凑在一起,让其中一位 同学在课间操时溜出去买····往事如烟! 现在北园扩建了,但还保留旧的北园,实在 值得庆幸!北园和牛屎河一样, 深深地铭刻在十七中学生的记忆里. 就这样, 一边回想, 一边跟着领班小姐, 来到李 菁预先订好的厅房. 一眼就认出刘俊卿,在学校里不论是 高中或初中的学生都知道她. 每逢文艺演出一定有个百看不厌的节目 ------ 由她和卫建平表演男女声二重唱 "逛新城". 在座还有一位当年很受初中女生着迷的钱 家杰, 就是这位"靓仔",经常穿着皮鞋活跃在篮球场上, 我们几位女同学给他起了一个 绰号叫"大皮鞋", 他不知道, 直到三十多年后再次见面,我讲出来他才知道, 但也是 "往事如烟"了.

   我们和黎校长在北园晚餐后, 乘兴回学校去. 已经晚上十点多了, 靠路灯参观离开三十多年的母校 从美国回来的莫逢娟开动了摄像机, 从过桥开始,一 路拍摄, 边走边听黎校长介绍. 我们走了一圈,看见大部分是新建筑物. 还好一号楼和 四号楼(当年高三级大楼)只把外墙的红砖换了, 整体没变;三号楼(初三级大楼)没变; 一号楼后面的花圈依稀还剩下少许昔日的痕迹,我想起当年常常在这里等我们班的导员 湛汉钊,他又是我的入团介绍人, 经常要向他做思想汇报. 看着这个花圈, 仿佛又看见 当年这地方,每逢下课和放学之后的热闹情景, 总是挤满男女同学, 打羽毛球, 跳橡皮 筋, 踢毽子, 谈心聊天····就是没人在看书,实在太吵了, 人也太挤了, 根本不是 看书的地方. 唉! 要回忆的人和事太多了, 我虽然读到初二,却留在学校有四年之久, 经历了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有的是三言两语讲不清楚的人事. 总知"往事如烟". 这次回广州还了却一桩心事, 去拜访三十多年没见过面的班主任赵日昌老师. 虽然三十多年没见过面, 他又教过许多学生, 但他很快就能把我们几个的名字叫出来, 还很清楚记得当时我们家住那里.真没想到! 我们这一届学生最特殊, 因为我们在一个 特定的历史时期结下了师生缘. 四年,那是赵老师教学生涯里相处 时间最长的一批学生. 三十多年, 我把班上同学的名字忘记得差不多,可赵老师却还可以如数家珍般的一 个一个地说出来, 还可以说出一些同学下乡的地方! 唉! 那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年代! 大 概由于这样,三十多年他都没有与我们取得联系, 但他对自己这一班学生却能记忆犹新. 其实我们何偿不是呢?!不然的话, 我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去找寻?! 现在, 通过黎校长 和同班王小英同学, 终于见到了赵老师,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 66届高三(4)班刘俊卿校友的女儿吕囡,获得1993年广州市高中组计时作文比赛 (要求一小时内完成, 八百字以上)的第一名. 以下是囡囡的得奖作品------站在国旗前的遐想: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迎着照阳, 那血红的旗飘扬着, 那朝阳映红了我的脸庞, 而那红旗啊, 使我的心更红.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热血沸腾, 我的思潮起伏, 澎湃·····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我, 遐想·····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眼前仿佛出现了那巍峨的万里长城. 长城万里, 你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与泪啊, 记载着多少历史的屈辱与辉煌. 我多想抚摸你那 粗糙的城墙, 体会一下你所刻下的沧桑!那长城在蜿蜒, 向远方, 沐浴在那一片血红之中·····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耳边仿佛响起了黄河震撼天地的咆哮, 那正与巨浪拼搏的黄河儿女们的劳动号子, 我仿佛看见滔滔黄河水在奔腾, 一浪接一浪, 那河水也被血色染红了·····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忆起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与文化,那丝绸之路 的驼铃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那精美的唐三彩展现了中华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唐宗宋祖所创的功业; 成吉思汗的铁蹄奏出钢铁的 战歌····· 这都是你的骄傲啊, 红旗!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想起了中华民族近代所受的屈辱和蹂躏, 我愤怒了, 但我也自豪,因为这一切的磨难, 都未使我们的民族屈服. 轰轰烈烈的虎门 销烟与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也 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不会受辱 而沉默的; 八年抗战, 甲午海战,五四运动,哪一幕不反映成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 争精神? 五星红旗, 我仰望着你啊, 我自豪, 也暗暗发誓,不会让自己使你蒙羞!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眼前出现了那仿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如彩虹飞架的立交桥; 眼前出现了车水马龙, 夜灯霓虹·····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 遍了中国大地,吹开了中国人民的笑颜. 中国, 经过了许多的跌跌荡荡之后, 焕然一新地 昂首站在世界面前, 让世界惊叹"当惊中国殊"了!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迎着朝阳, 朝阳血红, 国旗血红, 我沐浴在一片神圣的蓬勃的红色之中··· 站在国旗前, 我仰望着它啊, 迎着朝阳, 照阳在升腾! 升腾!

   一晃七年, 小妞长成大姑娘. 囡囡大学毕业后, 来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卫星台当 Call in节目主持人. 现在每周一至周五晚上8:30 ~ 10:00主持 "我来自他乡",一个与外 地劳工(大陆简称"外劳")对话的节目.分布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的"外劳", 蓝领 白领专业人士们, 透过电话倾诉成功与失落,彷徨与梦想·····兴奋, 无奈, 消沉, 编织一个一个故事, 笑语, 嘘叹, 饮泣,交替一个一个分分秒秒. 周日下午4:00 ~ 6:00主持 "新大学时代", 一个与大学生对话的节目.中国大学生是大陆青年人最踌躇满志的一群: 自负,敏感, 跳跃. 他(她)们在交谈时, 想象力是何等神采飞扬, 演绎得何等洒脱飘逸, 结论大不乏石破天惊. 怎样去应付自如那些五花八门的提问? 如何在光怪陆离的爱怨情愁 里面左右逢源?笔者与她有问有答.问 : "你做节目是技术性还是情感性?"囡 : "初出道的时 候, 我曾经追随情节而情绪起伏. 后来觉得对广大的听众不够公平,也就改成技术性去处理了." 问 : "对无结果的爱情和有缺陷的婚姻耳熟能详, 心灵会否结茧, 令日后你初恋时理性大于感性?" 囡 : "我的初恋在十几岁."据说囡囡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桂林, 酷爱阅读. 秀甲天下的山水, 养育出小囡囡的灵性;书卷里面的芬芳, 熏陶了小囡囡的秀气. 那一双亮丽的明眸, 闪烁着漓 江水的清澈.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