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79期 ) 2001 . 5.

-----------------------------------------------

   ★ 66届初三(2)班梁洁梅校友抵美之初, 在纽约受到同窗林 瀚和王世昌校友的关心和照顾,克服了一些陌生和疏离的感觉. 之后来到加州的湾区备受同窗苏令仪和李东星校友热情接待食宿的同时, 还办理好身份证明的ID卡, 找到一份相当满意的工作. 她先后与陈念藻, 刘翠瑶,邓朝义,谢德培,梁丽华,邓沛钧,陈光硕,黄建言,刘少豪,黄淑仪, 王希哲,曾立洪,马 卓,梁 嘉等校友, 或会晤或茶聚或饭局. 希望她把美 加校友会视为娘家, 校友们尽量援手, 给她帮助, 给她关爱, 给她温暖. 独在异乡不为异客, 东西南北处处有亲. 李东星校友夫妇请她回家招呼 食宿; 黄淑仪校友与她素昧生平,乐意解决她每周一晚(工休日离开工作 地方的宿舍, 需要栖身之所)的住宿困难,(虽然黄淑仪正在装修房屋, 儿子要睡客厅打地铺) 多么朴实无华的人类情爱, 一种发自良知和品格 之爱. 她的儿子问,要不要开车去屋仑接阿姨?她的女儿说, 让阿姨住我 的房间吧. 她把这位不大熟悉的师妹拉到身旁, 同床共被.美加校友会 目前还没有自己的会所, 并不富裕,但是不缺乏象李东星,黄淑仪···· 这些乐于助人的瑰宝. 美加校友会感谢过去,现在和将来为此身体力行的 校友们, 正是他(她)的慷慨,耗散了自己能量去成全美加校友会的憧憬 : "你可以在抵达彼岸之时获得帮助, 尽量减轻疏离和陌生; 你可以在旅途 中获得接待,体验"他乡遇故知"的美感; 你可以为自己的前途请命时, 有 个捷径通途 ----- 无论人类生活的这个星球是盛世还是乱世,个人想挣扎 求全还是锦上添花, 美加校友会将是你的乐园." ( 摘自 1998·[募捐辞] )

   ★ 五月十九日在三藩市中华文化中心, 由旧金山华人合唱团主演"故乡情" 音乐会.几十首风格各异脍灸人口的歌曲, 有气势磅礴的雄浑音色, 有优美 动人的感性意境, 把听众的思绪带到悠悠岁月中.听众击掌与演员齐唱凤阳 花鼓; 领唱合唱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如泣如诉, 动人心弦. 还有琵琶, 筝, 二胡等乐器演奏, 京剧选段演唱.62届刘翠瑶校友是合唱团成员和参加这次表 演, 受到前往观看校友们的鼓掌祝贺:陈念藻,邓朝义,梁丽华,邓沛钧,苏令仪, 梁洁梅,黄建言,黄淑仪,马 卓.

   ★ 大中38届黄振权校友, 居住在加拿大的列治文市. 他是1938年大中中学的学生会会长.从青年时代起, 他投身多种社会活动(诸 如学生会,童子军,校友会,宗亲会等等), 兴趣盎然没有间断,他现在还担任香 港童子军的高级顾问.他回忆抗日战争期间, 大中中学是广州市学生运动的三 大要员之一.领导当时学生运动是由全市中学, 私立学院和公立大学, 各推举 一名代表组成三人委员会去统筹领导联合行动,即所谓"广州学运三大要员". 国立大学由中山大学代表出任, 私立学院由岭南学院代表出任, 全市中学代表, 就由大中中学的黄振权出任.

   ★ 广州邓学恕校友报道 : 五月四日上午, 旅居西雅图的袁家伦校友专程来到17中母校,会见三十六年未见 面的65届初三(6)班的20多位校友, 并参观学校的新貌. 在看到学校崭新的塑料 足球场时, 谢汉昆, 翟树言, 梁永良,黄自钊等校友的脚头有些发痒, 但在国内 七天长节假其间, 哪来弄球?不知是否天意,在体育室居然见到了万玉胜老师,当 然免不了师生间的旧情相聚, 更使大家过了一下球瘾.好事不嫌多, 中午临离校 时, 又见到了黎校长, 虽然绝大部分校友不认识他, 但学校的变化之大,对他却 由衷的敬佩, 倾谈十分融洽. 最后, 应大家之邀, 黎校长和万玉胜老师,与大家 合照留影(合照日后会E给你).事后, 大家都感到不枉此行 -------- 一个永久 的回忆。参加聚会的校友:袁家伦、梁镇中、李丑生、叶 祥、钟桂荣、王伟桓、 曹秀玲、冯婉明、谢汉锟、陈志敏、胡转娣、翟树言、张省英、冯进军、李 焕、 李丽珍、陈美眉、梁永良、梁爱琼、黄自钊、卢美英、邓学恕、张自力、吕慕芬、 欧阳玉玲。

   ★ 香港潘玉英校友报道 : 居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66届初三(5)班王宗伦校友, 回国探亲访友旅游. 在香港逗留期间,适逢66届高三(1)班彭国喜校友从广州来香港, 68届高三(2)班 李穗昆校友在五月四日约会几位香港校友:潘玉英,黎秦云,沈开荣,张健生与王宗 伦,彭国喜, 到铜锣环糖街的德兴大酒楼茶聚.大家的话题穿插美国中国香港三地. 彭国喜把握机会传递有关母校收集校史的信息, 希望校友们积极支持.居住在美国 纽约的67届高三(1)班李子秋校友, 回广州参加春季交易会之后,取道香港返美. 5月4日晚上,黎秦云邀约李子秋的同班凌小玲和萧强盛, 还有张健生, 于铜锣环的 太湖酒家饭聚.九时半我下班赶过去见面. 李子秋与凌小玲,萧强盛三十年未见过 面, 现在重逢, 感慨万千.

   ★ 五月二日, 李子秋校友在广州大东园酒楼邀请67届高三(1)班的同窗共进晚餐. 连天大雨,街道积水, 大家克服交通困难前来赴会. 相逢开怀畅叙, 说说笑笑. 参与其会有:李梦瑜、陈次玲、谢汉杰、何 丹、陈兆禧、黄荣爵、湛汉钊、刘文 壁、邓肖芳、刘聆栋、张穗珠、马美怡、严日明、谭桂芬、汤锐祥、陈良材。 后来, 他还与张大造校友会晤, 两人初中高中都是同窗.

   ★ 五月六日晚上, 王宗伦校友在广州聚宝酒楼与66届初三(5)班的同窗茶聚, 三十多年以后的重返,话题多多, 感慨多多. "小少离家老大回, 别有滋味在心头. 参加聚会的有:杨 福、刘炳年、何 欢、黄国定、何婉玲、赖燕玲、廖小玲、邓 洁如、邝永森、朱勇新、容淑玲、雷元芳、骆文茜、冯淑贞、萧焕章、苏永强、 余柱楚、陈维新、郑 洪、简公信、伊爱贞、谢小炎、李雪娜、钟志平、王俊芳、 吕志水、从美国加州三藩市回来的63届高三(甲)班谢德培校友, 还有彭国喜和 李穗昆校友也应邀参与其会.

   ★ 以下转载母校黎明志校长去年发表的一篇治学论文({教育导刊] 2000·第4期) 大家可以从中了解黎校长多年来带来十七中不断进步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这个世 界需要创意也充满了创意,已经成为在新时代求存与发展的准则, 任何的墨守陈 规和固步自封都无济于事。

      "高进高出" 向前向上   ·黎明志·

   一般中学与重点中学相比, 是因为它在经费投入, 设备设施, 师资力量, 学生来 源等方面处于劣势.原来我校的生源较差, 我们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是做差生的转化 工作, 使差生经过培养成为合格生或优秀生,即所谓"低进高出".随着考试制度的改 革, 电脑派位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学生"派"到一般学校.而一般学校的硬件和软件 建设能否适应, 学生家长是否放心, 学校能否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优秀生, 也就是能 否"高进高出",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这对我们来说, 既是机遇, 又是 挑战,我校经过几年的摸索,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时,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教 育效益.所谓"高出"不是指少数几个尖子, 而是指一个层次, 一个个群体, 一个班, 一个学校,都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学生, 为大多数学生升学打好基础, 为部分学 生就业作好准备, 这就是我们一般中学面临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 就要求我们 转变教育思想, 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我们的教师要当好"教练 员", 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指导, 不要做保姆, 也不要做放羊人;我们要成为学生循 循善诱的导师, 不要当"管卡压"的"包工头"; 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既严格要求, 又正确引导. 概而言之, 有严,也有宽, 有统一的要求, 也有一定的自由度. 我们学 校既按照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科目, 又按照省制定的[课程计划]要求,开设了 劳技,计算机等课程. 考核学生的科目不仅仅是中考,高考科目, 而且从德,智,体诸方 面进行全面考核.教师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而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启发式 进行教育.我校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 狠抓软件, 狠抓教学这个中心, 全校一切工作 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转.

   在教学中, 我们较好地处理了几个关系: 学习教育与教学实践 的关系; 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讲和练的关系; 基础与提高的 关系; 大面积的教学与个别辅导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和班级 工作每年,每学期,每月都有计划,有总结, 学期写专题论文,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 各种业务学习, 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以教育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英语,计算机,化学等学科里进行了科学实验, 开展了研究,取得了成果, 初步形成 了"教学 -- 科研 -- 质量"的生循环.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优劣. 我们 的教师应该成为政治思想过硬, 教育思想新颖,专业基础扎实, 教学业务水平高, 科 研教研能力强, 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性人材.教师队伍一靠培养, 二靠引进. 一部分教师可以进修,在职学习,让他们在各自业务范围内钻深钻透本专业的知识, 以 提高其业务水平. 对外省,本省优秀的教师,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引进.我校教师之间 经常相互听课,观摩,研讨, 形成了良好的风尚.为了改善教师的教学条件, 保证教师在 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我校在硬件建设方面舍得投入. 课堂上成规实验 仪器, 教学挂图, 电教设备, 奔腾计算机, 多媒体网络教室等,都能逐步满足教学的需 要, 改革了传统的粉笔加黑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我们教师的素质,培养了教师采用现代 化手段驾驭课题教学的能力. (待 续)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