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82期 ) 2001 . 8.

-----------------------------------------------

   ★   通 知:   今年是广州大中中学建校72周年,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建校48周年. 母校准备隆 重其事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邀请全世界的校友回校参加庆典. 时间在10月中旬, 欢迎美加校友届时拨冗光临.

   ★ 62届莫 涛校友在家热情接待来访的: 苏令仪, 梁洁梅, 李东星, 黄淑仪, 郑 炎, 黄建言,曾立洪校友.大家品尝她准备的鸡粥和各式点心的同时, 相互介绍认识. (莫 涛是 美加校友会五位财务之一,负责监管美加校友会的银行存款, 她的签名是美加校友会支票 的有效签名).随后开始卡拉OK, 接着跳起舞来. 大家载歌载舞, 尽兴而归.

   ★ 64届高三(乙)班梁 复来美多年, 住屋仑. 通过梁洁梅获得美加校友会的消息. 她参加8月11日在Hayward东江饭店的午餐小聚, 知道了自己同班有七人生活在美国: 潘锦泉, 李安元, 古乐正, 黄小飞, 丁宙, 王学燕, 萧致远, 而且都住纽约. 苏令仪, 梁洁梅, 黄建言, 刘小豪, 黄淑仪校友参与其会.

   ★ 8月16日晚上, 陈念藻, 郑 炎, 黄建言, 黄淑仪校友在湾区菲蒙(Fremont)的渝 榕人家川菜餐馆聚会, 郑 炎谈广州生活, 陈念藻谈美东旅游, 黄淑仪谈机票旅游, 黄建言谈美国夏令营办学情况. 各人有各人的话题, 各人有各人的精彩. 直至午夜方散.

   ★ 8月25日黄建言校友在温哥华与加拿大几位校友欢聚 : 黄振权(38届), 云贞芳(61届),梁英英(67届)温卓强(66届), 麦 群(78届). 黄振权校友今年85岁, 仍神采奕奕, 思维敏捷.他是香港的退休教师,享受香港政府雇员的退休金, 移民加 拿大十年, 年年缴税, 连老人乘搭公共汽车的福利也沾不上.他每年香港和加拿 大两地跑, 活跃于多种社团活动, 直到现在还担任香港童子军的顾问. 他住在列治 文的尽头,梁英英开车, 云贞芳看地图, 一阵子好找, 才在深院曲径处接到老师兄. 难怪温卓强送回程后说, "我住列治文,差点也弄糊涂了." 象方锡祥, 蔡云山, 关经鎏 等三十年代大中毕业生一样, 他讲起大中中学, 就齿角留香.学校,师长同学和校舍令 他们引以为荣, 六十多年过去了, 历阅了现代中国种种苦难,战争,革命,天灾,人祸···· 在美加校友会的旧址, 悬挂了一幅8英寸×24英寸"广州大中中学一九三七年度高 中初中毕业生留影",是方锡祥师兄从保存下来的毕业生纪念册里复制出来, 一颗学子 拳拳之心跃然眼前.方师兄1939年带着这本纪念册漂泊美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迫返 省港谋生, 没忘身边带着这本纪念册;八十年代他又带着这本纪念册重回美国. ------- 以下再次刊登他在六年前(1995年)寄给美加校友会的第一封信 :

   "很荣幸从<星岛日报>里阅到大中中学在美加校友会的消息. 我来美数十年 (1939年),从未知闻有此组织, 曾踏遍港,穗,美, 只知在港仍有一班老同窗(1935 ~ 1938年毕业者), 常定期在九龙琼华酒楼茶叙,那里人数现已处于式微中. 在美加尚有数位, 在湾区则有三位,多是37年毕业的,经过日军侵华和国共之争的洗礼, 我们这些暮年之辈 可算是幸存的老同席了.广州友人告余, 大中改为十七中, 我曾三临校门而不入, 伫望外景, 深感桃花依旧,人面皆非之慨. 友人欲介绍我探视校方, 但觉一人前去, 意义不大乃止. 一九三七年是大中创校最兴旺及高,初中学生毕业入数最多的一年(高中四个班),但又是不 幸之岁------- 迁校韶关和分校开平赤坎, 于毕业期间,同学们在困难中组编同学录, 各手一册.于投考大学第一科时,日机突袭广州, 同学们从此分散, 各奔前程, 大多失去联络. 我把同学录带归乡间.其时广州等地沦陷,我则偷渡澳门,香港来美. 解放后我由美回国, 把 此同学录带到香港,交给同学们过目,所知乃仅存的一本.由于年已老去, 无人接手保存,乃建 议由我寄回母校(有说十七中改回大中校名), 后来邮包打回, 说"无此校名",我只可将它带 回美国. 现有你们这代较年轻的同学,我相信这孤儿将有寄托了.使后来者看到先贤们的遗照 及领会到他们的辛勤创业与教诲. 或者同意带回母校保存作为校史之一.很喜欢读到你们的 聚会消息及组织意旨.我们看到今日人类互相残杀的惨象,正需人们共同努力去改变这个全没 人性的世界. 同学会正是萌芽阶段,大家以纯洁的心灵为社会做点工作,在全无贪私的驱使下 勇敢前进.······. 暂不多谈, 我要把你们的报载影印寄给老同席, 告诉这个好消息. 祝 旅 祺 ! 方锡祥 April 15, 1995 "

   谈起校园建筑, 他们认为若使用青砖外墙, 大中会更兴旺. 校址在蟹岗道, 煮熟了的蟹 变红色.温卓强带领美国客人游览了温哥华唐人埠的中华文化院和列治文的观音庙. 中华文化 院有苏州的园林风采, 亭台楼阁榭, 一应俱全. 据说从苏州请来的工匠雕琢而成. 观音庙仍 在建设中,气势恢宏乃海外不可多得之壮观. 他在香港仔中心的唯一烧腊店当师傅, 几位校 友尝试过他烧的麻皮乳猪, 入口松化,有省城风味他制作的腊肠腊肉, 好象广州皇上皇和沧 洲的腊味. 原来当年他利用工作之便在这两间店铺的工场"偷师". 介绍其他校友及亲友, 日后旅行列治文, 别忘记到香港仔烧腊中心, 尝试温卓强的手艺.如果夜机抵达温哥华, 也 可以劳驾他去接机, 他家离机场10分钟车程.

   ★ 68届高三(2)班马克东校友从广州出差来到湾区, 8月17日中午与黄淑仪,黄建言校友茶聚. 之后前往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 回到三藩市, 黄淑仪开车带他们去那帕葡萄酒乡一天游, 参观制作,品尝和购买美酒, 带回祖国.8月30日晚上, 美加校友会在三藩市月星宫酒楼设宴欢迎 马克东校友. 他的同班: 黄淑仪,余婉仙, 翟树言, 还有苏令仪, 李东星, 戈 淳, 钱承标, 黄 建言校友参与其会.

   ★ 66届张国桓校友居住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 8月中旬与太太西飞旅游.首站内华达州的 拉斯维加斯. 除了游赌城, 他们此行一大目的是去拜访一位开餐馆的朋友, 交流经营心得和制作 技术.张国桓两年前开了间餐馆, 自己掌厨. 学生时代他给人玉树临风的印象, 每有晚会他必挥 舞两支小小竹捧敲击杨琴,那平湖秋月, 赛龙夺锦, 雨打芭蕉·····的风月雷雨伴随着曲调 韵律沁泻出来, 弥漫着礼堂和操场,几十年之后还能够在同学的记忆里偶尔荡漾起涟漪. 今天这 双手在熊熊炉火面前抛起镬来,相信另有一番美味. 接着去洛杉矶, 他们66届高三(4)班有五位 同窗在那儿: 朱汝圣, 郑邦明, 黄晓诒, 黄绛珠, 莫逢娟.然后参加一个旅行团, 先去优山美地 浏览湖光山色, 再游三藩市. 8月31日早上, 黄淑仪, 黄建言校友与张国桓夫妇在三藩市共进早餐. 他谈起烧鸭的皮和豉油鸡的颜色, 对自己的制作水平总觉得差那么一点不到家. 黄建言介绍了温 卓强校友的工作和技术,他把联络电话记下来准备请教. (事后温卓强获悉此事, 表示欢迎切磋研究.) 一个小时左右的交谈之后,张国桓夫妇就赶去集合的地方上车回洛杉矶. 9月1日中午, 张国桓夫妇, 莫逢娟夫妇, 黄晓诒, 郑邦明, 朱汝圣, 黄绛珠在金世界酒楼聚餐.下午二时多,客人离开洛杉 矶, 坐车去拉斯维加斯, 第二天再飞返佛罗里达.

   ★ 缘何高考状元辈出? 解密"黄冈神话" (接续上期)

   这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 有一次他到教育部开会, 基础教育司和考试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分别讲话.听完讲话 后, 他对主持会议的部领导说:"他们两个讲的不一样, 您说我应该听谁的?当然我只能听考试中心的, 他们管考试嘛."今年春天, 武汉某重点高校召集一些重点中学负责人去"联谊", 央请他们多往本校输送高分学生.骆书记开玩笑:"你们校长不是刚刚在省报上发表长 篇文章批判应试教育吗? 又请我们这些应试教育的典型来干吗?" 弄得人家直道歉:"我们 校长也是奉命、奉命……" 中国教育, 就是这么一个现实. 正是那些最了解应试教育弊端的人, 把应试教育推进到了极致.骆书记说:"3+2、3+x等等高考模式的改革, 与推行素质教育没有关系. 即使只考一门课也减不了负相反还搞乱了中学阶段的教学计划." 他认为,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在于 这些形式,只要高考制度不进行根本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没有可能. 以语文考试为例. 董德 松副校长说, 有些试题完全像是在做游戏. 一段没头没尾的文字,中间抠出一段话,要 学生填空, abcd四个答案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硬逼着选择惟一的一个, 这样做毫无道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阅读量越来越小, 实际语文能力怎么会提高?近些年毕业的很多大学生, 甚至中文系学生, 写不出 一篇通顺的文章. 董老师认为,这都是机械死板的语文高考给害的.按照董德松个人的理解, 语文考 试只考三篇文章即可: 一篇阅读, 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一篇文言文考查学生的古汉语水平; 一篇 作文, 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他知道这都是空想.既然现在高考仍 然在考那些似是而非, 支离破碎的东西, 他就得教会学生这些东西. "一考定终身", 他必须对这些农村孩子的前途负责.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这些老师也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素质 教育的探索. 多年来,黄冈中学不办复读班, 不招复读生, 不加班加点, 寒暑假不大面积补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未完, 下期续)

             返回上页